• 麻花豆传剧剧mv入口

    行业要闻

    药食同源零食步入发展黄金期

    发布时间:2025-09-24 13:19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药食同源食品的市场规模近年增速显著。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药食同源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药食同源行业规模突破2650亿元。其中,即食型产品增速高达23.8%;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4000亿元,即食型产品占比超60%。枸杞软糖、人参巧克力、黑芝麻丸等以食药物质为原料的零食产品受市场看好,凸显药食同源零食化新趋势。

          增速显著 前景广阔

      一家头部电商平台发布的2025年春季养生消费报告显示,以阿胶、黄精、枸杞为代表的药食同源滋补品,在年轻人的消费清单中连续3年保持300%的复合增长率。业内人士表示,这一高速增长背后,是健康意识增强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在我国35岁以下人群中,有一定比例处于亚健康状态。传统滋补品通过零食化转型,将“药补”转化为“食补”,在产品中添加食药物质已成为休闲食品行业的创新趋势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药食同源零食的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稳健增长态势;即食型药食同源产品的复购率与传统形态相比明显较高。业内人士指出,这不仅是消费习惯的改变,更是产业价值的重构。

      与此同时,药食同源零食也在国外消费市场中受到关注。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枸杞、菊花、大枣等食药物质被网友追捧为新的超级食物。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一些国际零食品牌也开始对药食同源零食进行布局。业内人士表示,食药物质借助零食载体进入西方市场,更容易被主流消费群体所接受。软糖、能量棒、谷物脆等即食型零食更易融入西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也更符合其对食品便利性和适口性的期待。食药物质借零食形态输出海外,实质上是进行了一场“消费语境转换”,绕过文化隔阂,实现市场渗透。

          细分场景 创新口味

      目前,传统药企与新锐品牌正以不同路径争夺药食同源零食市场,老字号凭借深厚的制药技术积累,将制药级标准和技术应用于药食同源零食的开发,并通过年轻化策略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老字号推出的阿胶糕解决了阿胶“难携带、难服用”的痛点;玉竹薄荷膏以古法熬制并添加蜂蜜改善口味,精准定位熬夜场景;改良款“茯苓饼”在采用现代工艺保留茯苓功效的同时,打造出酥脆口感,受到年轻白领的欢迎。

      新锐品牌则通过精准定位细分市场,研发具有针对性的药食同源产品。同时,采用国风包装等具有创意的包装形式,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创新营销模式,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新兴渠道进行营销;积极拓展O2O(线上到线下)模式,与外卖平台合作,提升配送效率;通过打造“轻养生”等生活方式IP,塑造年轻化的品牌形象;加强私域运营,通过“体质测评+定制方案”等多种会员服务,提升产品的复购率。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滋补品的零食化转型,本质上是对消费场景的重新定义。当下,办公场景已成为药食同源零食消费的核心场景之一,零食品牌已对办公场景进行细分,针对性地推出药食同源产品,精准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在熬夜场景中,葛根提取物软糖、奶蓟草零食等受到欢迎,在电商平台上热销;在抗疲劳场景中,五黑糕、枸杞软糖等具有滋补养生作用的产品获得青睐;在代餐轻养场景中,山药曲奇、黑芝麻丸等以“低卡高营养”为卖点的产品成为健身和减肥人群的早餐替代品。

      除了细分消费场景,剂型和口味创新也是零食品牌开发药食同源产品的关键策略。在剂型方面,软胶囊、即食粉剂、便携茶包等形态,解决了传统滋补品“难携带、难坚持”的痛点。在口味方面,零食品牌将药材特性与消费者的口味偏好相结合,研发出了众多兼具美味与养生作用的产品。将发酵人参粉、枸杞粉等药食同源原料与接骨木莓、黑加仑浓缩果汁复配制成的人参枸杞软糖酸甜可口;以玉竹、黄精、茯苓等食药物质熬煮膏方,复配重瓣玫瑰水和红枣浓缩汁,包裹在胶原蛋白肠衣内制成的软糖,口感独特;以陈皮和青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陈皮青梅丸,味道酸甜;加入当归、茯苓等十余味食药物质的面包,通过“药粉入料+分药材炮制”工艺减轻苦味,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又具有较好的口感。

          依托政策 升级技术

      政策支持为药食同源零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将党参、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截至目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共发布了4批次目录,共计106种物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明确提出推动食药物质开发利用,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药食同源零食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超微粉碎技术可通过高速气流或超声波,将物料粉碎至微米级,大幅度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生物利用度与吸收率;生物发酵技术可使原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更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同时产生新的活性成分,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和吸收利用率;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可提取食药物质中的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充氮锁鲜技术通过将零食包装内的氧气置换为氮气,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减缓食品的氧化反应,达到延长保质期、方便携带的目的;微胶囊包埋技术可以将食药物质中的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其苦味或异味在口腔中的释放,从而改善零食的口感,提高食药物质的稳定性,使食药物质可以应用于各种形态的零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针对枸杞这一在药食同源零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原料,绿色防控技术保障了其鲜果品质,冷链锁鲜技术让鲜果能快速到达加工车间,全基因组测序为其品种改良奠定了坚实基础,产学研合作使枸杞软糖等产品的研发效率大大提升。在人参加工领域,极速锁鲜技术使人参皂苷等活性成分的保留率大幅度提升;低温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可有效保留人参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同时去除水分,延长保质期,使产品口感更佳。

      尽管药食同源零食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目前也面临挑战。首先,成分有效性与口感平衡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产品为掩盖食药物质的苦味或异味而过度添加甜味剂,导致健康属性大打折扣。其次,业内的同质化竞争问题也在加剧,人参、当归等热门成分被大量复制。此外,功效性质疑仍是行业痛点,部分产品因缺乏剂量标准或临床验证,被诟病为“智商税”。

      业内人士表示,药食同源零食的兴起不仅是商业创新,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觉醒——让千年养生智慧以更多元的姿态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未来,品牌应通过构筑技术壁垒或场景创新突围,研发适合更多细分场景的药食同源零食。同时,头部企业可进行全球化布局,将药食同源零食推向国际市场。

      随着食药物质名录的不断完善,与已在名录中的食药物质潜在价值的持续开发,药食同源零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小牛